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磷肥、硫酸行业第十六届年会上,记者了解到,进入5月份之后,国内部分磷肥企业已陆续限产或停产检修,而云、贵、川、鄂等主要产磷省的许多大型企业也准备在进入6月份后减产或停产,磷肥行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这是企业无奈下的选择。国内磷肥产能约有2000万吨(折P2O5,下同),今年产量预计1450万吨,国内需求量1200万吨,产量过剩250万吨。DAP、MAP、NPK产能都严重过剩。DAP产能1300万吨,今年产量预计800万吨,国内需求量只有550万~600万吨,多出200~250万吨;MAP产能超过1400万吨,今年产量预计1000万吨,国内需求650万吨左右,多出350万吨;复混(合)肥到去年6月底,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4400多家,产能超过2亿吨,无证企业还有很多。今年预计产量5500万~6000万吨,也超出了国内需求量。目前湖北许多拥有磷矿资源的民营企业正在盲目发展MAP和NPK,有的还要建60万吨DAP及配套的80万吨硫酸、30万吨磷酸及磷矿采选装置。
而磷肥消费情况是:出口基本停滞,国内消费也呈下降趋势。一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实行的化肥宏观调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国内的化肥价格,但是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内多余的产能不能适量出口,难以消化高价进口硫磺和氯化钾的费用,势必影响企业的发展。国家应当在优先保证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在用肥淡季适当准予适量出口,给磷肥企业或整个行业喘息的机会。
从目前来看,限制出口对国内价格有平抑作用,但磷复肥价格上涨是由于生产成本大幅度上涨,而磷复肥生产成本上涨是由于国际硫磺和钾肥价格暴涨造成的。中国磷复肥退出国际市场,国际磷复肥价格要继续上涨,硫磺、钾肥也要跟着上涨。而国际硫磺和钾肥价格是中国政府无法控制的。
与会的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减产与停产对于行业的影响不好估量。但大家的共识是,中国磷复肥必须在优先保证国内需求的基础上适量出口。
业内人士建议:今后的产业政策也应该朝着更有调控余地的方向发展。“一放就乱,一关就死”的一刀切政策显然是不适合行业健康发展的。理想状态是在政策的监管下,行业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搞好产业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