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化肥难题求解


农资网 2008年6月18日 09: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07年,中国的化肥总产量是5697万吨,进口量和出口量基本持平。而专家预测,要到2010年,中国的化肥需求量才会达到5400万吨。

  “中国的化肥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郑州大学工学院教授、《磷肥与复肥》主编许秀成强调。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专家刘更另也持同样的观点。

  许秀成表示,我国化肥施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属于超常增长。他曾撰文分析说,1992年~2001年,我国化肥消费量增长了45.2%,而世界化肥消费量在这10年内仅增长了9.2%。如果扣除我国的增长量,世界肥料消费量实际上是减少了。

  农民的化肥投入过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秀成早年曾对此做过调查。1995年,我国化肥占农业生产成本(物资消费加人工费用)25%以上,占物资费用(种子、肥料、农机、排灌)50%以上。根据记者调查和求证,直到1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结论仍然成立。而日本早在2000年,肥料仅占水稻生产成本的6%,若扣除人工费,肥料则占水稻生产物资费用的10%。

  其根本原因,在于化肥的利用率太低。赵秉强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磷肥的利用率最低,只有15%~20%,钾肥相对较高,能达到40%~50%。

  在各种养分中,氮肥的损失最为严重。因为氮肥是挥发性的,在土壤中不能存留,用不了就全部损失掉了。此外,化肥污染也不可忽视。

  “氮肥的损失率高达50%。全国每年损失的氮肥有1000多万吨,相当于2000多万吨尿素,价值400多亿人民币。”赵秉强不住惋惜。

  对此,众多专家和政府官员均表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化肥问题,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是当务之急。而要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发展新型肥料,科学施肥又是必由之路。
许秀成曾撰文呼吁,如果科学施肥的话,也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比如他提到开发适合根际施肥的根际肥料,可使氮的利用率达到83%。他还引用材料称,可使磷的当季利用率由传统的小于20%,提升到80%以上。又比如,利用设施灌溉系统施肥,可使肥料利用率达到80%~90%。

  政府也在行动。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养肥力,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推进有机肥料资源循环再利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06年中央财政启动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

  高祥照所在的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处正是此项目的牵头单位。他表示,2007年,此项目效果不错。

  他提供的材料显示,在试点内,水稻平均亩增产20.8公斤,亩增收35.4元,水、肥、药合计节约9元/亩,总节本增效44元/亩。扣除腐熟剂和增施氮肥的成本,水稻每亩增加纯收益24元。另外,农产品(20.04,-0.17,-0.84%,吧)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

  除社会效益外,生态效益也很明显。重庆市的分析结果显示,实施秸秆等有机质还田,减少了土层结构破坏,维持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保持水土,比未实施秸秆等有机质还田的土壤抗旱能力延长10天,田间持水量提高10.5%。四川省对实施该技术的田块进行养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8%~2.5%。

  早在2005年,农业部就开始了测土配方施肥的试点。2008年计划实施9亿亩。所谓测土配方施肥,实际就是平衡施肥。先由专家为土地诊断,然后再开出药方,土地就可以吃到对症的药。

  配合以上措施,国家还在推广缓控释肥料。在国家颁布的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把缓控释肥列入重点发展领域。

  这种被称为“21世纪高科技环保肥料”的新型肥料,能用各种调控机制使其养分释放率与释放周期和作物生长规律有机结合,从而使肥料养分有效利用率提高30%以上。

  在所有的肥料中,多名专家均认为,发展有机肥应是今后中国化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祥照表示,中国有各类可利用的有机肥近70亿吨,含有7千多万吨纯养分,相当于现在化肥总用量的1.5倍。“要是这些有机肥资源都能得到利用的话,中国化肥市场的形势也许就不会这么严峻。”他说。

  不过,对于郭地海这样的农民来说,使用有机肥的念头有些不切实际。

  在化肥普及之前,郭地海就靠有机肥种田。一亩地,假设要达到100斤化肥的养分,至少也得用上一吨的有机肥。要把这些有机肥施到田里,完全是个体力活。

  “有钱难买猪蹄泥。我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不怕脏,不怕累。可是我现在担不动了。要是把我的腰闪了,这条老命就完了。”郭地海拍了拍自己的腰,嘿嘿笑了。

  的确,在农村人员结构逐渐变成“386170”(分别指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情况下,一亩地一吨肥,对于农村这些留守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谁都会算经济账。种地不赚钱,再有好肥料又有什么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则认为,必须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化肥问题。

  他表示,在农村土地政策不变,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提高土地的收入,吸引劳动力回到农村。

  近年来,刘更另一直致力于高产短期作物的研发。在湖南桃源老家,他设了一个实验点,将北方的土豆移植到那里种植。“一亩地能产3000多斤。按照现在的价格,至少能卖3000块钱。”他笑着说。

  而投入,只需要80斤种子。种植也很简单,根本不需要挖坑,把种子往地上一撒,拿稻草盖好即可,平时也不需要打理。

  听到有这样的好消息,郭地海咧开嘴笑了,“要是我们这里有这么好的技术,种地的人能赚了钱,咱就出钱雇人担粪。”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举报】 【关闭】【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