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药行业虽然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但仍存在着布局方面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带动下,以及世界农药巨头更深层次的“走进来”情况下,作为基础支农产业的农药行业,行业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
2005年,我国农药生产企业2200余家,其中原药生产企业近500家,加工(含少量分装)企业1700多家。常年生产250多种原药,农药总产量中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比例分别为45%、13%和41%。但大部分农药品种均为仿制品种,自主创制的品种数量不足1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5年我国农药产量(原药)突破百万吨达103.94万吨,我国农药原药消费量28.3万吨,同比增长了9.1%。其中,杀虫剂消费量增长了8.9%,除草剂增长了24.6%,杀菌剂增长4.0%,农药行业销售额达624.52亿元。销售额5年来增长了2.4倍,年复合增长19%,尤其是近两年增速均在30%以上。如果除去部分农药制剂产量计入原药产量的增量,根据校对值,2005年我国农药实际产量达68万吨,从产量上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药原药生产国,但市场规模只占全球农药市场销售额的6%,还只是世界第五。
历史上我国农药产业政策相对宽松,行业进入壁垒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状况严重。全球8家主要农药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农药销售总额的80%左右,而我国农药生产企业近两千家,即使上市公司中农药类产品销售收入最大的也仅占全国销售收入的3%左右,行业集中度甚低。这导致国内农药市场无序竞争,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单一农药企业经济实力差又导致新药研发投入低,整个行业始终处于产品同质、压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中。
国家农药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将对未来农药市场的走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的农药企业将在未来的产业整合中获得更有利的位置。2006年7月1日起,申请农药企业核准的注册资金最低要求为:原药企业3000万元,制剂(加工、复配)企业1000万元,鼠药制剂、分装、卫生用药企业500万元,不再受理申请乳油农药企业的核准,这明显提高了农药行业的准入门槛。国家的调控正迫使我国企业向规模化发展。而即将进入我国市场的一些国际企业,也无一不是巨型企业,只有规模化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与之一争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