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植保资讯 > 正文

2008年两迁害虫发生趋势分析


农资网 2008年3月19日 15:40 【

2003年以来,两迁害虫(褐飞虱、稻纵卷叶螟)连年暴发,尤其是2005和2006年褐飞虱特大发生、2007年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对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逐年积累已形成了巨大的虫源基数。今年两迁害虫将会有怎样的发生?尤其在经历了年初这场50年一遇、百年一遇的低温冻害后会有怎样的影响?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翟保平团队的程遐年教授近期在海南和广西调查了两迁害虫的越冬虫源情况,结合目前的大气环流形势,将2008年两迁害虫的发生趋势做如下分析。

  一、国内越冬虫源的分布

参加调查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海南省植保站、琼海县植保站、三亚市植保站、广东省雷州市植保站、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站、合浦县植保站、防城市(区)植保站、龙州市植保站。

调查时间:2008年2月18~24日


  从调查结果看,今年大陆虫源大大减少,且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的越冬虫源分布南移了2个纬度到海南中部(19o~20oN,常年到25oN左右),褐飞虱的越冬虫源分布在19oN以南的终年繁殖区(常年到23o~26oN)。这比其常年越冬北界大大南移,故国内虫源的影响基本上可不用考虑。

二、越南北方稻区的低温冷害及虫源分析

越南北方冬春季水稻通常12月中旬播种,5月下旬收获,全生育期约17旬。其间光、温、水均不如夏季水稻充沛,特别是从秧苗期到移栽期的温度通常偏低(日平均气温<15℃)、降水量偏少,往往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年初的低温灾害对红河三角洲的水稻肯定有极大地损害。

若定义日最低气温<10℃为低温日,统计1960~1998年低温日数,可见越南北方的中部区年平均为5.0d,北部区为6.8d,西北区为5.5d,越北区为10.2d。越南北方冬季偏冷的年份是1966-1967、1973-1974、1975-1976、1976-1977、1983-1984年。1990年代低温日数最少,1970年代最多,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几十年来越南北方的气候变化更多地显示为暖冬、越南北方冬季气温也在上升。尤其1990年后,各地区低温日数减少,暖冬现象明显。但今年1月下旬开始的低温冷害竟持续了月余,给越南北方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据越南通讯社报道,越南冬季最低气温一般在10至12℃的越南北部地区,今冬有多个省市气温持续在10℃以下,老街省、莱州省、谅山省等部分地区气温甚至降至0℃以下,并出现罕见的冰雪天气。2月中旬越南北部的黄连山一带气温降至-3℃,白雪皑皑,创1968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低温记录。与中国接壤的北部谅山省茂山地区最低气温为-5℃,并连续出现冰冻天气,是40年来的最低温。这次低温寒冷天气已持续30多天,打破了1989年28天的纪录。低温天气一直延续至2月20日之后。

严寒天气令农作物损失惨重,越北的海阳省、太平省、富寿省、兴安省、河南省与海防市等都损失无数,共有5.3万公顷稻米与5,000公顷谷类农地受损。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的统计数字说,越南北部地区的持续低温天气迄今已造成12.5万公顷农作物被冻死或冻坏,其中太平、北宁、清化、义安、海阳和海防等省市的农作物受灾最为严重。

此外,低温天气还造成北部山区的河江、谅山、老街等省的大量牲畜死亡。黄连山所在地、与中国云南接壤的老街省有逾1,000头牛冻死,损失达63万美元。截至2月16日为止,除牛之外,死亡的各类家畜多达4,500只。据不完全统计,到2月22日,越南北部地区已有6万多头牛被冻死,直接经济损失达1250万美元。农业和农村发展部2月12日紧急指示各地做好家禽家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判定红河三角洲的两迁害虫虫源因低温冷害也受到了重创,这将大大减轻我国华南稻区前期迁入虫源的压力。

三、2008年春夏环流形势分析

  2007年8月,一次拉尼娜事件开始形成,目前已进入成熟期,预计本次拉尼娜事件将会持续到2008年5-6月。本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同时也是历次拉尼娜事件中前6个月平均强度最强的一次。从国家气候中心模式预测结果来看,2008年春季,拉尼娜的强度较冬季会有减弱。本次拉尼娜过程将持续至今年春季结束,前后总跨度大约将近一年。今冬印度洋海温呈东高西低态势,由于拉尼娜事件的维持,在冬季以及春季前期,印度洋海温的这种格局大致会维持下去。由于今春为ENSO冷位相,黑潮和北太平洋暖流活跃,春季太平洋副高脊线偏北偏西;同时印度洋海温偏高,共同造成春季南支活跃,前方的西南急流增加了水汽供应。因ENSO循环对气候影响有明显滞后,预估本次拉尼娜的明显影响将至少贯穿整个2008年夏半年。

拉尼娜事件对春季气候的可能影响在气温上主要表现为北方大范围偏冷,南方接近正常。北方偏冷的区域主要为华北大部和东北地区,气温偏低1摄氏度左右。在降水方面,全国大部主要以降水偏少为主,包括华南、黄河流域和东北中部。夏季,对降水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北多南少,气温偏高。

对台风活动的影响。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我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2008年夏季,主要多雨带位于广西大部、云贵高原、重庆、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吉辽大部,这些区域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1.对华南前汛期的影响

  前汛期降水是我国南方年度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夏季风爆发前的锋面降水期和夏季风爆发后的季风降水期。前者大致是副高第一次西伸北进的时间,最早可在3月下旬,迟则4月中旬;后者开始的标志是华南沿海夏季风爆发的时间,平均在5月4~5候。

早期的锋面降水期,降水量较少,主要水汽输送来源于太平洋副高西北侧的转向气流和印度洋西风,强度基本取决于副高的势力。如前所述,今春为ENSO冷位相期,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水温较高,东亚大槽偏东偏北,势力较弱,而太平洋副高将相对强劲,故华南雨季开始偏早,春季降水可能偏多,在进入5月后,不排除在夏季风爆发前就出现强降水的可能性。

华南前汛期的主要降水来源于夏季风,季风降水的多寡由夏季风爆发时间、季风强度和副高第一次北跳(华南前汛期结束而江淮入梅期)的时间。由于季风爆发的前提是南亚高压的建立和南半球越赤道气流的形成和加强,因此南亚高压的建立时间、强度和南半球越赤道气流的爆发时间和气流强度将决定季风爆发时间。

今冬青藏高原南部少雪,东印度洋海温偏高,故热力作用较强,南亚高压建立时间将较早。另一方面,ENSO冷位相对越赤道气流的强度也有显著增强作用,形成西南季风的主要越赤道气流-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在今春强度可能偏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盛年份,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对提前,季风强度也会明显增强。

在ENSO冷位相期,西太暖池水温较高,西太平洋副高脊线较北,盛行反气旋环流,有利于加速副高在大陆上的第一次北跳。同时,在西南季风增强年份,其北抬更加容易,幅度更大,均有助华南前汛期结束时间提前。另外,前面讨论也得出,今春东亚大槽偏弱,东亚冷空气活动相对偏弱,则夏季风到达华南和北抬的时间均较早。

总结以上分析,今年华南前汛期特点是:夏季风明显偏强,汛期开始早,结束早,总降水量正常或稍偏少,但短期降水强度可能较大。随后,副高北抬,华南大部伏旱可能较重,登陆台风的多少对伏旱的强弱有明显影响。

2.对梅雨的影响

  梅雨的强弱是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决定性因素,近些年来,典型梅雨越来越少。在气候平均值下,梅雨季随着6月中旬副高第一次北跳到23N以北而开始,并在7月中旬随着副高第二次北跳到黄淮流域而结束。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辐合带(ITCZ)(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辐合带(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即热带季风槽偏弱时(弱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强,反之热带季风槽偏强时(强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弱。

  出梅时间由副高第二次北跳的时间决定。今夏ITCZ和热带气旋活动可能较为活跃,对梅雨锋的维持不利;且今夏东亚大槽偏弱,在南半球冷空气可能十分活跃的基础上,结合ENSO冷位相,全球气候带可能偏北,西太平洋ITCZ活跃,副高北抬程度相应增加,西南季风加强,故今夏副高第二次北跳的发生可能偏早,脊线偏北,有利江淮早日出梅,梅期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今年江淮梅雨可能开始早、结束早,梅期偏短,在入梅一个月内可能就有西行热带气旋切断梅雨锋而提前结束梅雨。东亚大槽偏弱,梅雨锋两侧温-压梯度均相对小,故今年梅雨总量可能偏少总梅雨量偏少,但强度不弱,江淮地区热带气旋降水将增加。后期伏旱可能偏重。
 

四、2008年两迁害虫发生趋势分析

1.通过越南北方稻区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分析,可以初步判定两迁害虫的境外虫源受到了重创。结合国内虫源也大大减少的情况,可以推测:今年我国南方稻区早稻的两迁害虫的迁入期可能偏晚、发生程度将有所减轻,防治压力也将相应减小。

2.但根据今年的大气环流和天气形势的初步判断,各地植保同仁仍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夏季风爆发时间提前,季风强度也明显增加,华南汛期开始也早,虽然红河三角洲的两迁虫源受到重创,但越南中部、老挝中北部的虫源有可能随着强劲的西南低空急流长驱直入危害早稻;另一方面,今夏梅雨强度大、雨带偏北、台风偏多且利于其北上,后期迁入仍有可能造成相当严重的危害。长江中下游、江南北部和江淮稻区应警惕早梅雨伴随的强对流天气及特大暴雨造成的两迁害虫的集中降落,而7月下旬到9月的热带气旋和台风降水也可能造成两迁害虫的大规模迁入;尤其要警惕副高偏西偏北的情形下,北上台风引起的后期迁入威胁极大。

作者:翟保平 程遐年

责任编辑:YanBO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举报】 【关闭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