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是让党和国家领导人操心最多的产品。不但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到它,而且每次经济有点风吹草动,发改委就会急急发出通知不许化肥涨价。
但化肥似乎又是最让人放心的产品。每年春耕之前,新华社都会发布消息:今年化肥供应可以满足春耕生产需要。
化肥还是历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的重要着眼点。远的不说,从1993年到现在,15年15次两会,每次两会上都有关于化肥的提案和议案。有的代表锲而不舍地提了几年,直到卸任。这些提案和议案也似乎是朝两个方向使劲:有的力主化肥市场放开,而有的则呼吁国家要加大对化肥的政策扶持。
就在今年两会召开之前的2月26日下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全国供销总社等7部门联合召开全国化肥供应电视电话会议。会议除了承诺今年春耕期间化肥价格可以保持基本稳定外,还强调,春耕期间,各大型尿素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不得突破国家规定的出厂价格上限销售,甚至详细地规定了磷酸二铵出厂价格一般不得超过每吨4100元。据了解,这次7部门的联合表态的背景,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化肥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今年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又导致受灾地区部分化肥企业停产减产。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还特别强调,做好化肥供应工作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因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是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重要基础';因为'切实做好化肥生产供应工作,有利于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以上在化肥这个产品上复杂而矛盾的表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有关部门的犹豫不定:为了保农业就得压化肥价格,但又不能拦着企业走向市场。其结果就是农业吃紧就'计划'优先,行政命令加优惠政策;企业急了就'市场'优先,价格放开加督促改革。
实际上早在两三年前,国家发改委就拿出了一个化肥流通体制的改革方案。该方案的主要精神有两点,一是化肥生产(包括其他农用物资的生产)完全放开,由市场调节,国家不干预。化肥生产完全市场化后,企业只有通过服务来获得经济利益。改革完成后,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都会在农用物资市场上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能生存、发展的就生存、发展,不能适应的就关门倒闭。这样,企业会不断改进服务设施、服务范围、服务方法、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发达国家都是如此。二是因为农用物资的惟一购买者是农户,政府对农民实行直补。发改委还设想了比较现实的办法是按农田亩数直接补贴给农户。直补由中央财政预算来保证。
比较起来看,这个改革方案在现阶段是最现实可行的。但可惜的是,两三年过去了,这个改革方案还是迟迟不见出台。据说是发改委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总怕改革账算赔了。但这两三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地方政府,再到相关部门,再到各化肥生产企业,直至农民兄弟,在化肥这个产品上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有多少?如此算下来,还是越早改革越好。既然'做好化肥供应工作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如果发改委拿不定主意的话,何不把改革方案交由人大代表讨论决策,让这场改革变成一种国家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