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专家、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律先提醒说,如果大量企业盲目进入,必定会造成草甘膦产业的结构性过剩和市场的混乱。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如大豆、玉米等的大面积种植,使全球对草甘膦的需求持续增加。又由于近年来美国、巴西等国家大规模进行生物燃料的种植,可用于生产酒精和生物柴油的转基因能源作物种植面积有显著提高,对草甘膦需求旺盛。而我国的草甘膦70%用于出口,草甘膦需求旺盛,使农药企业普遍受益。尽管在今年7月1日国家将草甘膦等农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至5%,但在草甘膦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出口退税率下调的不利影响基本被价格上涨所消化。受国际草甘膦生产成本的推动,12月份国内草甘膦价格已达到6万元/吨。而且在如此之高的价位还买不到货。这一现象吸引了许多企业的眼球,其中有化工、化肥企业,甚至还有石油企业。云南一家化肥企业就提出想依靠当地丰富的黄磷资源来生产草甘膦。对此,王律先认为,从原料磷到草甘膦的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且草甘膦对技术的要求非常严格,其“三废”治理也是一个大问题。另外,如果大家都上一个项目,势必会造成供需矛盾的加剧和市场的结构性过剩。企业不能光看现在市场好了,就盲目进入,还要看你与其他企业相比的竞争力在何处,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王律先提醒说,目前国内草甘膦的年总产量在30万吨左右,年生产能力达60万吨,产能已经很大,而且几家大型农药生产企业的草甘膦新建及扩建项目均已在动工。在未来5年内,我国将有数个草甘膦扩产项目建成,国内草甘膦产能很快将再增加10万吨左右。由于市场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想进入的企业应该综合考虑,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