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农药市场 >> 正文
国内化肥市场每日走势评述
国内尿素市场动态简报
更新换代中的化学农药杀虫剂
http://www.ampcn.com 2007-11-13 8:55:19 浏览:

从1865年发现用巴黎绿防治马铃薯甲虫算起,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了。从农药杀虫剂作为商品投入市场销售以来,其科技创新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大致经历了从低效到高效、从高残留到低残留的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农药:1865 年前后至上世纪4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使用的杀虫剂,都是一些无机杀虫剂及植物质杀虫剂,如砷酸铅、砷酸钙、巴黎绿、亚砷酸钠、矿物油及烟草、鱼藤、除虫菊、硫酸烟碱等。这类杀虫剂对害虫的杀伤力不强,作用单一,杀虫谱不广,对人畜的毒性较大,因而是杀虫剂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习惯称这些无机矿物农药和植物农药为第一代农药。
    第二代农药:上世纪4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60年代末。这代农药均是杀虫活性很高的有机化合物品种,它逐步取代了一些无机化合物杀虫剂,表明农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时代。第二代农药主要有三大类:即有机氯类,如滴滴涕、666、毒杀芬等;有机磷类如 1059、1065、乐果等;氨基甲酸酯类,如西维因等。它们的用量一般为每亩50~100克,是无机化合物杀虫剂的十分之一,而药效却提高了5~10 倍。在害虫防治中,这些化合物具有胃毒、触杀、熏蒸等多种杀虫功能,有的还具有内吸杀虫作用,杀虫谱广而高效。它们的出现,使农药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这类农药也带来了严重的残毒污染,对人畜的毒性极大,造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公害问题。在害虫的防治中,由于大量使用这类农药,害虫产生的抗药性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据当时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对滴滴涕和666产生抗药性的害虫,1958年为27种,1963年上升到157种,1979年突破了 300种。
    第三代农药:第二代农药污染环境,引起人畜直接或间接中毒,于是人们不断摸索、试验,找到了一批低毒农药,即第三代农药。这类农药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期间,陆续出现了一些激素杀虫剂和合成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田间有效成分的用量一般只相当于常规农药的1/5~1/10;溴氰菊酯甚至只需每亩1克以下,就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由滴滴涕到溴氰菊酯,杀虫活性提高了 1600倍。该药具有强大的触杀和内吸杀卵作用,是杀虫剂继滴滴涕、666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它的脂溶性大,易于渗透害虫表皮和气管,每亩有效成分用量只需几克,有的不到一克,故有“超高效杀虫剂”之称。这时出现的杀菌剂中的许多新型内吸剂、毒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等,主要品种的用量也只有传统保护性杀虫剂的10%~20%。但这类农药没有完全解决对人畜的毒性、环境的污染、天敌和水生动物的杀伤等问题。田间用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同时对施药技术、加工制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代农药:鉴于第三代农药存在的问题,目前出现的第四代农药将朝着非杀生性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农药发展阶段,主要指上世纪70 年代中期至今。现在,世界上科技发达的国家争相研制的昆虫激素和抗保幼激素,新拒食剂(如印楝素等)性信息素、抗几丁物质,均属于非杀生性杀虫剂。这类农药结构复杂,它是模拟动植物体内的某些物质用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已向害虫控制的实用化方向迈进。这类农药并不起“杀死”作用,但能影响昆虫的行为,可以最终达到防治的目的。这类农药的品种早已在生产上应用,为农药的开发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如中国已合成的抗几丁质杀虫剂——灭幼脲用于防治松毛虫和粘虫,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此外,中国已成功地合成几十种农业害虫的性激素物质,用于害虫的测报和引诱害虫聚而歼之,在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农药用量少、专一性强、对人畜安全、不污染自然环境,是一种具有极强特异性的有机化合物,已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相关信息
  ·更新换代中的化学农药杀虫剂 (2007-11-13)
  ·农用杀虫剂哪些品种热销 (2007-11-12)
  ·上半年浙江农药行业产销两旺 (2007-11-9)
  ·发改委:将采取措施推进农药管理 (2007-11-9)
  ·农药呼唤“单位包装” (2007-11-9)
  ·近期黑龙江地区农药价格行情 (2007-11-8)
  ·全国农药需求预测会预测 (2007-11-8)
  ·无公害蔬菜生产推荐农药品种 (2007-11-8)
  ·我国初步建成生物农药研发体系 (2007-11-8)
  ·中国农药市场发展大前景广阔但竞争较混乱 (2007-11-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