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土壤的污染威胁粮食生产安全,我国不断加快绿色环保长效缓释肥料的发展,其技术日见成熟,并已在东北地区的绥化、海城,东部沿海地区的山东、江苏等地,大规模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肥料行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肥料的作用功不可没。中国化工界权威专家、82岁高龄的冯元琦说:"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少,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长期战略任务。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关键是解决肥料问题。"
他说,普通肥料肥效低、养分流失严重、污染环境,而长效缓释复合肥是近年来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肥料,它内含的NAM添加剂,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脲酶活性、硝化细菌活性,并活化土壤中的磷素,提高氮和磷的利用率,达到一次施肥不用再次追肥的目的,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全国土壤肥力保育与缓控释肥料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山东省临沂市举行。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共同研制开发的长效缓释复合肥,以其"长效、缓释、节能、环保"等特点,通过了专家组鉴定。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张玉龙教授说:"经过对比试验,施可丰长效缓释肥120天持续有效,可满足绝大多数农作物全生长期的养分需求,较普通肥料相比,肥效可提高30%,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产量提高20%以上,是真正的绿色肥、环保肥,代表了今后化学肥料的发展方向。"
我国耕地约占世界耕地的7%,却使用了世界35%的化肥。据长期从事新型肥料开发与研究工作的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石元亮介绍,目前中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5%~20%,钾肥利用率也不超过65%。据调查,我国每年通过淋溶、挥发等损失的化学氮多达1200万吨~1400万吨,价值430亿~500亿元。已有研究表明,现有复合肥中的磷在进入土壤后大约35~40天左右有效性即下降80%,绝大部分养分被固定而失去效果。肥料的流失与固定增加了农业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多,来自粮食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高粮食单产的要求更加迫切,导致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持续增加。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又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
近年来,太湖、巢湖、滇池相继暴发蓝藻,太湖的严重污染曾危及无锡几百万群众的饮水安全。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一份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成果显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一小部分,约在10-16%,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在持续上升,目前已占到59%。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及重金属破坏了太湖的水环境。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化肥生产和消费国,但化肥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的复合化程度很低。西方发达国家复合肥占化肥施用量的60-80%,中国仅占30%左右。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大多数农村,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科学施肥知识相对匮乏,凭经验施肥、偏施、重施、长期施高浓度化肥,致使庄稼和土壤得了"三高症",农产品产量、质量明显下降,不能稳产高产。土壤中氮、磷含量普遍偏高,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环境。
复合高效、缓释控释和环境友好是国际肥料产业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缓控肥的研究和推广。2006年2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研究开发环保型肥料,专用缓控型肥料及施肥技术"。
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长效缓施肥最大的生产企业之一,公司总经理孙运生说,公司自2006年生产长效缓释肥以来,已生产销售近10万吨,在全国14个省推广应用面积266万亩,市场需求旺盛。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已建起年产量达70万吨的两条生产线。今年,又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联姻,打造100万吨长效缓释肥生产基地。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武志杰研究员说,中国目前约有40多家化肥企业进行长效缓释肥的研制生产,年产量高达35万吨。截至去年底,这种新型肥料已在国内3500万亩耕地上推广应用,收到良好效果,市场前景广阔。(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