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化肥市场并未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2007年行业整合必将加剧,肯定会促使不少大型企业通过技术管理优势和强大的实力等在兼并整合中占据有利地位,经受住“阵痛”的化肥行业也将会更有竞争力。
近几年来,尽管中国大型化肥集团的产能扩张迅速,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化肥企业的平均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06年12月,全国化肥生产企业有2058家,其中亏损企业数为433家,亏损面达21.0%,2006年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为5592.79万吨,平均规模也仅为2.72万吨。而据有关资料统计,俄罗斯和美国分别有35和50家左右的氮肥厂,合成氮平均规模分别为40万和30万吨。国内仅有约200多套尿素生产装置,其中年产30万吨合成氨以上的大型企业不足40家,产业集中度太低。
整合催生优质企业
从中国化肥行业目前的情况来看,扩大规模,特别是通过并购重组扩大规模是中国化肥行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贯彻节能降耗政策的重要环节。国家可以通过市场手段淘汰能耗高、污染大、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通过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兼并重组等方式培育中国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化企业集团。到2007年下半年,许多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如超出国家早先提出的“三个一千”目标的中小化肥企业(吨氨消耗一千千克煤、一千千克水、一千度电)和小复合肥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同时,生产成本压力加大,也将促使化肥行业整合快速进行。化肥生产需要占用大量能源,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及原料价格逐年上涨,行业因而进入成本高峰期。尤其是国家已经明确表态未来几年将继续提高天然气价格,这使得尿素生产成本的上涨成为必然。
目前我国化肥生产企业享受着国家优惠气价、电价、铁路运价、免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如果取消这些优惠,预计平均每吨气头尿素的生产成本将增加约440元,也就是说,届时尿素出厂价必须达到2110元/吨,企业才能维持现在的盈利水平。因此,化肥产业完全市场化后,尿素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行业整合势在必行,部分依靠优惠政策生存的低盈利能力的中小企业将可能被淘汰出局,只有注重技术改造降低生产能耗的大型生产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同时,化肥行业也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尚未完全整合的行业之一,随着外企介入和产能不断上升,化肥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化肥产业正在进入新一轮整合期。上市的化肥公司都是大型企业,完全市场化后,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市场份额也会扩大。特别是在天然气价格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大型企业消化成本的能力比较强,因此总体上将会受益,也必将在未来的兼并整合中处于主导地位。
多元化道路化解风险
化肥行业有一定的周期性,为了抵御这种周期性的风险,企业应该积极发展多元化经营,学会多条腿走路,通过产业链的拓展,生产化肥以外的其他相关产品,来平抑这种周期性波动,保证公司的业绩稳定增长。化肥行业逐步形成化肥、化工“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也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化肥行业目前虽然供需矛盾不大,但行业整体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企业要提升估值水平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多元化经营。比如“煤头”的尿素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装置和技术,生产其他煤化工产品,如硝铵、DMF、PVC等;而“气头”尿素企业可以运用气源优势,生产TDI和玻璃纤维等产品。
目前,一些化肥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多元化的道路,利用自身优势拓展产业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例如,作为“气头”尿素企业的云天化就已经开始利用自身的气源优势,生产玻璃纤维、聚甲醛等产品,拓宽了公司利润来源。云天化控股的重庆复合材料公司已具15.5万吨/年玻纤产能,是国内三大玻纤生产基地之一,公司计划在2010年将玻纤产能扩至30万吨;同时在目前3万吨聚甲醛产能基础上,计划新增6万吨聚甲醛产能,届时公司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聚甲醛生产基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