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华南、江南早稻大部水稻已收割完毕;西南、江南、长江中游单季中稻已进入孕穗期;长江中下游、江淮、江南北部单季晚稻处于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华南、江南双季晚稻处于移栽、返青期。由于今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气象及生态条件适宜,当前大部稻区“两迁”害虫发生数量高于大发生的2006年同期,显著重于常年。一是西南稻区稻飞虱虫口密度仍居高不下,江南北部、长江中下游、江淮稻区增长迅速;二是褐飞虱比例上升较快,在华南、江南稻区已成为优势种群;三是稻纵卷叶螟在江南、长江中下游、西南东部稻区蛾卵(幼虫)量急剧增加,且世代重叠严重。预计8月份,西南稻区稻飞虱将进入发生为害高峰期,虫口密度将高于大发生的2006年同期水平,东部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也将维持在较高水平;江南北部、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单季稻区“两迁”害虫发生数量仍将继续上升,大部将达大发生程度;华南、江南双季稻区“两迁”害虫将进入基数积累阶段,虫口密度将快速上升。
一、当前发生情况
1、稻飞虱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生面积1.7亿亩次,比2006年同期增加42%。当前,华南、江南灯下虫量显著高于2006年,如广西7月21-25日平均单灯诱虫5300多头,是2006年和常年同期的6倍和8倍。7月份以来,随着早稻收割、降雨带北移,稻飞虱大量北迁为害,江南和西南北部、长江中下游、江淮等稻区出现了3-4次明显迁入过程,江南北部、西南北部迁入量分别是2006年同期的1-2倍和3-5倍,长江中下游部分稻区为历年同期之最。
近期,大部田间虫口密度上升迅速。西南稻区经前期防治后,当前大部又达防治指标,一般百丛2000-4000头,高的达3-5万头;江南北部、长江中游单季中稻50%以上的田块达到了防治指标,一般百丛800头以上,高的2000-3000头,并出现了较多短翅型成虫,大部百丛30-50头,局部高达100头以上;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一般百丛600头以上,明显高于2006年同期水平,沿江及沿太湖部分稻区已达防治指标;江淮大部百丛300-500头,与2006年8月上旬末的虫量相当。
大部稻区褐飞虱比例上升较快。目前,华南、江南双季稻区褐飞虱已成为优势种群,大部灯下、田间比例超过70%;西南稻区仍以白背飞虱为主,褐飞虱占20-30%,局部超过50%;江南北部、长江中下游、江淮稻区褐飞虱比例一般超过30%,高于2006年,局部达70%以上。
2、稻纵卷叶螟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生面积1.4亿亩次,比2006年同期增加38%。6月下旬末以来,江南、长江流域、江淮及西南东部稻区普遍出现2-3次迁入峰,部分地区持续10天以上亩蛾量超过1000头。当前,田间蛾、卵、幼虫并存,虫量激增,大部稻区已达大发生指标,发生程度重于大发生的2003年同期。西南东部稻区亩蛾量1000-3000头,卷叶率一般15-30%,高的超过50%;江南北部和长江中游稻区亩蛾量2000-4000头,亩残留虫量在5000头以上,部分田块达十几万头,卷叶率约10%;长江中下游稻区亩蛾量一般1000-2000头,沿太湖等稻区高达1-2万头,亩卵量一般1-3万粒,局部高达8-12万粒,卷叶率约5%;江淮稻区亩蛾量大部在1000头以下。
二、8月份发生趋势分析
当前大部稻区“两迁”害虫的发生数量显著高于2006年,随着水稻的生长,田间小生境更加适宜,有利于其进一步发生为害。8月份我国大部稻区仍为多雨期,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南方大部地区降雨量在100mm以上,黄淮、淮北、西南北部、华南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大部稻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江南东南部和华南东北部等地偏高1℃以上;月内将有2-3个热带风暴或台风可能在我国沿海登陆。气象条件除对江南、长江流域部分稻区稻纵卷叶螟产卵和卵孵有一定不利影响外,对大部稻区“两迁”害虫迁移、为害均较为有利。据此分析8月份“两迁”害虫发生趋势:稻飞虱在西南稻区仍将持续大发生,江南北部、长江中游单季中稻大部将大发生,长江中下游、江淮单季晚稻田间虫量将急剧上升,黄河灌区及北方部分稻区有大量迁入的可能。稻纵卷叶螟在江南、西南东部、长江中下游单季中晚稻区大发生,江淮稻区偏重发生。华南、江南双季晚稻区“两迁”害虫田间虫口密度也将快速上升。
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测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