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起彼伏的各个品牌的复合肥涨价,一浪高过一浪,目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搅得整个复合肥市场一地鸡毛、一头雾水。不少生产厂家在复合肥淡季来临之前,切切实实地把价格调整了上来,而终端的经销商和基层的农民消费者对于该轮的复合肥涨价还没有完全的接受,甚至有点儿无动于衷、不屑一顾、漠然置之。
前些日子去苏中几个地区,与不少终端经销商和农民朋友交谈,他们对复合肥的涨价问题体现出纯正的迷惘、淳朴的反感,“价格都这么高了,还要涨啊?”是他们的普遍看法,有想不通的成份在里面。“真的涨我们也没有办法,少买一点吧!”活灵活现地体现出基层消费者的无奈、寡助以及那一份不知所措。江苏姜堰的一位农民朋友近乎直白地告诉我,本来一亩田要撒它个1—2袋的,现在改为半袋,最多一袋,这样种田的成本就降低下来了。如果按照以前的施用量,我们的种田成本太高了,而每亩农田的收入屈指可数,纯收入更是寥寥无几,再加大投入,我们也承受不起啊。好几位基层经销商面对这轮复合肥的调价,也显得莫衷一是,忐忑不安。预付款订货吧,回款周期要达到半年之久,实在太长了,有限的流动资金还指望着做点别的什么事情;不付款订货吧,真等价格涨上来,再水涨船高地去卖货,估计销售是有较大压力和难度的,因为眼下没涨价的价格,老百姓接受起来都有点结结巴巴,每包再贵个5、6块钱,埋怨叫苦的绝不是少部分人啊!毕竟用肥季节未到,等等再说吧!也就辛辛苦苦地造成了眼下这种尴尬的局面。据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江浙分公司的石德成经理介绍,今年浙江地区果农的日子也没有往年好过,曾有一户果农把几千吨水果搞保鲜储存想卖个好价钱,遗憾的是天未遂人愿,价格不涨反跌,农妇一时想不开服农药自杀,在浙江引起了强烈震动。另外果农们还介绍,今年春季的挂果率有点低,有的只有平常年份的30%—40%左右,这样挂果肥、壮果肥的施用量就明显下降,很多肥料包括当仁不让的洋丰肥料在当地的销售也就不尽如人意,加上这一轮的涨价风潮,他怀疑后面阶段的采果肥施用量也好不到哪儿去,他对完成今年的复合肥销售任务忧心忡忡,底气相当的不足。是啊,本来果树的挂果率不高,果农的收入就要受到影响;本来挂果率就不高,收购价格却没有上升,果农的投入就要受到影响;本来对果树的投入已有折扣,复合肥的价格却不跌反涨,销售的压力可想而知。前段时间再次有人发出前年冬季的声音,称复合肥的“末日”来临了,“寒冬”将提前来访,有点危言耸听、悲哀过度的嫌疑,但复合肥销售将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躲躲闪闪无济于事。
面对这轮复合肥涨价,很多区域性经销商没能抓住机会,吃进一批涨价前的货物,不少商家从另一点看出一种迹象,即用肥季节到来时,部分区域的复合肥将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江苏益农肥料有限公司的王焮董事长、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的杨华锋常务副总、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复合肥销售公司的肖汉斌经理都考虑到了这一点,这一点我们不能排除,但是涉及区域有多广,涉及时间有多长,现在没人敢信誓旦旦。但是我们胆敢言之凿凿的就是,如果这轮复合肥价格的上涨超过了基层经销商、农民消费者的承受度,基层经销商就会少销复合肥,农民消费者就会少施复合肥,这不利于复合肥市场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复合肥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失去平衡,绝对不是杞人忧天,绝对不是废话中的极品。
面对这轮复合肥调价,毕竟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下面的零售价格却涨不上来(从本报第2168期《复合肥涨价面面观(1)》所附的表二中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总的来说没涨价赤裸裸),至少可以说目前还没有接受,对于形成的这种“空白地带”(这种说法,不知妥当与否?),我采访请教了山东大学经济学教授孙曰瑶。孙教授认为这是成本推动型涨价和供大于求的必然有机结合的产物。孙教授说化肥厂生产厂家,当然包括复合肥生产厂家在利润的驱动下,总在不停地增加量能,总有一天平衡点就过了,产品也就过剩了,特别是季节性被弱化的行业,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目前的情况就是这种“近乎完美”的表现。这个时候就要围绕终端做文章,将产能过剩到淡储旺销的大户、基层的门头店,这才是典型的市场行为。孙教授还给我们设想了一个美好的景象,那就是相同的成本因素对不同的企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有的厂家生产成本受到影响微不足道,这样——此时——如果——有一个厂家在品牌建设好的同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振臂一呼——此轮不涨价——世人皆醉我独醒——那该品牌将会行之有效地扩大市场、占领市场,在这轮淘汰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不败之势。我们对孙教授设想的美好景象不抱太大幻想,海市蜃楼的感觉;不过下半年复合肥的价格肯定是要往上涨的,而上涨过度后替代品的加入也是笃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