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使用除草剂有效成分达8万吨以上,但由于不合理使用,利用率只有30%~40%左右。农药使用超量,不但带来环境污染和农作物药害事故发生,而且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而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也与农药超量使用密切相关。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记者近日从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获悉,以“除草剂最低致死剂量使用技术(MLHD)”为核心技术的《中荷合作除草剂使用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已经顺利通过荷兰政府的中期评估,各项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此项目由中荷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和荷兰荷丰公司具体组织,并于2004年6月30日开始正式实施,总投资为6000多万元。北京、河北、山东、黑龙江等省药检所和科研部门等6个单位参与了项目的具体实施。
目前已完成了项目仪器设备进口和使用技术培训。2004年,重点对小麦、玉米、大豆等3种作物,以旱田使用量较大的异丙隆、莠去津、灭草松、磺草酮等除草剂为试验药剂,在至少3种主要杂草上进行了室内(温室)试验,开发出一套适合中国的技术参数和使用操作规程。在室内试验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2005~2006年,重点在北京、山东、河北和黑龙江等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室内试验结果,总结出适合当地生产实践的一套施药技术,为2007年项目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奠定基础。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叶纪明介绍说,预计此项目完成后,将初步建立适合于我国旱田杂草防治的“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最低有效剂量使用技术”;将项目示范区的光合作用除草剂使用量减少10%~20%,药害事故减少5%~10%。通过减少除草剂使用剂量,提高农药利用效率,达到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农民施药成本,避免抗性杂草的发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