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工商局对全省17市45个县的171家种子、化肥、农药经营单位进行定向跟踪,并抽取275个样品进行初检和复检。检测发现,种子合格率为89.1%,化肥合格率仅为79.3%,农药合格率只有75.4%。
种子合格率不足九成
据介绍,本次检测共在全省17市抽取杂交玉米种子样品101个;在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主要产棉地区抽取棉花种子样品18个。检测人员对119个样品重点进行净度、水分、发芽率等项目检测,结果发现,共有13个样品质量不合格,样品合格率为89.1%。检测人员告诉记者,发现的问题主要是水分不合格。在13个不合格样品中,水分项目不合格9个,占69.2%。在9个水分项目不合格种子批次中有6个是包衣种子,占水分不合格种子的66.7%。究其原因,主要是种子生产加工商在种子包衣结束后,没有经过晾晒直接进入包装容器,导致水分超标。
化肥养分严重“流失”
工商人员在17市共抽取化肥样品87个批次,重点检测样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包装标识等项目。检测发现,一些披着“洋外衣”的产品问题最多。检测的25个外国品牌的样品中,只有11个合格,合格率仅为44%。 在检测氯成分含量的33个样品中,有9个样品严重超标。据专家分析,氯合格率如此之低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为降低成本,用氯化钾代替硫酸钾,导致氯含量偏高。 总养分含量是此次化肥检测的重点,在抽取的85个样品中,不合格的21个,合格率为75%。原因除了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化验室不启用、化验人员素质不高外,有的企业进原料只看价格,忽视质量,甚至为了降低成本有意降低某种成分,导致养分“流失”。比如钾含量过低问题,就是企业在钾肥原料价格上涨后,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所致。 此外,工商人员对不合格样品经销单位的进货渠道也进行了检查,发现不少经销单位从一些流动商贩中进货,无法查清进货渠道,属明显售假行为。
某些禁用农药仍有销售
在农药检测一项中,工商人员抽取样品69个,其中杀虫剂35个,杀菌剂17个,除草剂17个。检测项目为有效成分含量、乳液(稀释)稳定性、悬浮率、酸度(PH值)、水分等。所检项目全部合格的样品52个,不合格样品17个,合格率为75.4%。检测人员发现的主要问题是有效成分含量不合格。据介绍,在所检的17个不合格样品中,有16个样品为有效成分含量不合格,8个样品有效成分为0,占所有不合格样品的47%。 检测还发现,某些高毒禁用农药仍然“货畅其流”。农业部第322号公告明确规定,自今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但是,本次检测抽样时发现,甲胺磷、对硫磷、久效磷3种高毒农药仍在某些经营场所销售。 此外,农药销售中非法“套证”现象也较普遍。按照国家规定,每一种农药都有惟一的合法登记证和生产批准证(许可证)号。但这次检测中,有4个样品标示的证号与标称生产企业不符,有一个样品标示的批准证号和登记证号根本不存在。经检测,这4个样品均不合格,系典型的“套证”和虚假标注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