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召开的全国农田化学除草工作总结会上,有关专家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化学除草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苏、皖、粤、川、冀等省植保站代表交流了'十五'期间农田化学除草工作的经验。与会代表还就'十一五'农田化学除草工作和主要作物田适用除草剂品种及其应用技术进行了讨论。
'十五'期间全国农田化学除草工作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化学除草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作物产量,改善了农产品品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国农田化学除草面积累计52.26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200多亿斤,节省劳动力投入100多亿个工日,直接经济效益1600多亿元。杂草发生状况调查和新的化学除草技术推广等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进一步摸清了杂草发生危害情况;二是扩大了农田化学除草技术应用规模,'十五'期间全国杂草化除面积年均达到10.45亿亩次,比'九五'期间年均8.11亿亩次增加2.74亿亩次,年均增幅达28.85%;三是优化了农田化学除草技术,包括一次性化学除草技术、适时施用除草剂技术、免耕化学除草技术、抗旱除草技术、新型高效施药器械喷洒除草剂技术以及农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
会议认为,当前农田化学除草工作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对杂草造成的农业生产巨大损失重视不够,化学除草工作开展得不够平衡;二是农田杂草种群演替频率加快,难治杂草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增大了化学除草工作的难度;三是抗药性杂草种群发展较快,特别是水田稗草、麦田杂草播娘蒿、玉米田恶性杂草马唐、长期使用百草枯地区的通泉草等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性;四是施用除草剂的药械普遍落后,农民仍普遍使用圆锥雾喷头,喷雾不均,影响防效;五是农民安全使用除草剂意识缺乏,药害事故发生频繁,据初步统计,我国每年农作物药害面积达3000万亩,其中严重药害面积超过500万亩。 会议提出,今后几年我国发展农田化学除草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巩固水田化除,发展旱田化除,提升经济作物田化除水平;强化安全,突出节本增效,全面提高我国农田化学除草技术水平。主要抓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农田草情监测。一要加强区域性杂草种群动态变化系统监测,掌握农田杂草种群演替的规律。二要针对一些除草剂使用时间较长,使用频率较高的杂草开展抗药性监测,为科学安全使用除草剂提供依据。三要开展杂草种群监测技术研究,不断提高杂草监测技术水平。 二是加强化学除草技术推广。(1)不断筛选除草剂新品种。(2)积极示范推广配套化学除草技术。随着水稻免耕抛秧、直播等轻型栽培技术和旱育稀植的推广,旱田作物的间作、套种、免耕、地膜覆盖等耕作方式的变化,需要开发推广与之配套的化学除草技术。同时,急待开发与推广干旱气候条件下提高除草剂防效的技术和安全、经济、高效的一次性化学除草技术。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农田化学除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化学除草技术操作规程,规范除草剂使用技术。(3)大力推广先进施药机械和喷洒技术。 三是加强药害防控工作。(1)加强长残效除草剂科学使用管理。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做好长残留除草剂替代品种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东北地区可重点开发、推广春玉米、春大豆长残效除草剂品种的替代;华北和西北地区重点做好小麦和夏玉米田长残效除草剂品种的替代;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可重点做好小麦和油菜田长残效除草剂品种的替代。(2)推广安全、经济、高效的除草剂品种。鉴于近几年来在东北、内蒙古等地大豆田使用乙草胺安全性差、药害重,应做好替代品种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针对近年来除草剂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凡是要推广的除草剂新品种,均应在当地经过农技推广部门的试验和示范,明确其防效、使用技术和对当茬及下茬作物的安全性后,方能大面积推广,避免药害的发生。(3)做好作物药害事故处理。目前,发生农作物药害主要是因除草剂应用不当。为了对药害事故进行有效处理,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农作物药害事故评估专业委员会或农作物药害鉴定委员会等组织,对已发生的药害事故实事求是进行评估,提出科学、客观、公正的鉴定意见和处理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4)搞好除草剂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宣传培训。农田化学除草技术性强,近年来,除草剂新品种、新剂型大量增加,农民不易掌握、操作不当易产生药害,因此要大力组织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除草剂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宣传、普及化学除草知识,把农田化学除草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