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农资市场 >> 正文
国内化肥市场每日走势评述
国内尿素市场动态简报
内蒙古农资价格变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不容忽视
http://www.ampcn.com 2007-4-18 10:26:50 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 浏览: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纵观近十年来内蒙古农资价格的变化情况,凡是农资价格平稳的时期,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就小,凡是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时期,就会大大制约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近几年来,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不断上涨,给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成为制约农牧民增收的巨大障碍,也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分析1996年以来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入手,深入剖析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对今后全区农资价格走向及其成因提出初步看法。
  一、十年间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特点及变动趋向
  1.农资价格整体呈阶梯上升的态势
  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2006年比1996累计上涨了36.9%,年平均涨幅达3.5%。1997―1999年,农资价格走向基本稳定,变化幅度十分微小,到1999年回落为仅上涨0.1%,处在十年阶梯变化的第一个平台阶段。2000―2003年呈现稳步上升阶段,各年环比价格升幅明显增大,2003年比1999年价格上涨14.1%,年均涨幅达到3.4%。到了2004年和2005年,农资价格上涨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环比涨幅分别达到9.5%和8.3%,是十年中价格上涨最快的阶段。这两年内蒙古农民明显感到了农资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压力。而进入2006年,农资价格涨幅又迅速放缓,比上年仅上涨1.1%,又进入了另一个平台阶段。
  2.影响农资价格整体变动的主角是化肥和农用油
  十年里,农资整体价格的变化与这两个农资品种的价格变化大体一致。其中化肥价格的变动略有反复。1996―2001年化肥的价格一直呈平稳略降的状态,2001年比1996年化肥价格下降16.4%,5年的年均降幅为3.5%。2002年开始反弹,且势头强劲。2002年比2001年上涨6.1%,2003年比2002年上涨4.7%,2004年比2003年上涨9.0%,2005年比2004年涨幅更是达到十年的最大值18.3%,而进入2006年,化肥价格迅猛的上涨势头明显得到遏制,仅比2005年上涨1.0%,也随农资价格总体走向进入了第二个平台阶段。
  与化肥相比,农用油价格的变化就显得简单而直接。其变化则是由平缓转向上翘。1996―1999年其价格变动很小,2000年后则陡然上升,势头始终如一。2006年比1999年上涨95.2%,年均涨幅达到10%,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
  与化肥和农用油相比,其他农资品种变化则各具特点。首先,种子价格1997年比1996年大幅度下跌,跌幅达到13.4%,其后,每年价格时跌时涨,虽然2004―2006年价格持续上涨,各年环比涨幅分别达到4.1%、4.9%和1.5%,但价格始终没能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其次,饲料与种子价格变化有些类似。1997年以12.5%的幅度大跌后,几经沉浮,2004―2006年价格稳步上升,各年环比涨幅分别为15.3%、3.4%和2.9%。与种子不同的是2006年价格已经恢复并超过1996年的价格水平。再次,农业机械价格在2002年以前一直小幅下跌,2002年后止跌反扬,2005、2006年连续两年价格在一定水平上徘徊。
  3.不同阶段引领农资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各有不同
  引起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如此走向的原因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基本有三个方面:一是原材料价格对农资价格的影响。这些年石油、煤炭价格持续走高,带动了化肥、农用油价格的快速刚性上扬,成为一段时期内农资价格走高的主要原因;二是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层层加价也是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的另一个症结。内蒙古是农业生产资料的输入地区,流通环节的影响相对突出;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高低,是影响农资价格升降不可忽视的因素。积极性高,则会使农资的需求增加,从而拉动农资价格上扬,反之亦然。
  从近十年来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的情况看,上述三个因素虽然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三个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不同阶段总有一个因素起着主导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推动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因素是流通渠道不畅,流通环节过多造成的层层加价行为。当时正值国家全面放开农资市场的初期,不同性质的经营实体纷纷涌入农资市场,鱼龙混杂。加上监管不到位,不规范的经营行为比较严重,导致了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逐渐认识到规范农资市场的重要性,各级工商、物价部门加大治理力度,严格把住了农资经营的准入关口,国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地发挥,流通环节大为减少,从而使因为流通环节不规范而导致的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的遏制。
  2000年后石油、煤炭等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快速上涨,成为推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扬的主导力量。由于是因为上游产品推动导致的价格上升,所以农资价格的上涨具有一定的"刚性",短期内无法逆转,而且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普遍性带有深厚背景,所以一个地区或一个省份通过调控手段抑制价格上扬的难度空前加大,治理难觅效果。
  原材料推动的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的惠农政策,重创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3年后农资价格上涨开始超越了农民的承受极限,很多农民以缩小生产规模来抵御农资价格上涨的冲击。生产规模的缩小,带来了对农资需求量的减少。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调空措施开始切实地发挥效果,农资过快上涨的势头到得到有效的抑制,到了2006年,农资价格重新趋于了稳定。
  2004年后,粮食、油料价格开始恢复性上扬,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加上国家各项增收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所以,此后主导农资价格上扬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农民种粮积极转高所产生的对农资需求的旺盛。
  二、农资价格变化对内蒙古农牧民增收的影响
  1.农资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
  2006年内蒙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1996年上涨36.9%,比同期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高16.5个百分点。2003年以前各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环比涨幅与同期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涨幅基本相等,2003年后两者的年环比涨幅逐渐拉大,2006年与2003年相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达到19.9%,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只上涨9.5%,两者相差10.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农民不得不压缩一定消费来维持必要的生产费用,由于农民消费受到抑制,所以增加了启动农村牧区消费品市场的难度。
  2.农资价高制约了农民增收
  从1996―2006年,内蒙古农牧民的增收很大程度受到了农资价格上涨偏快的影。2006年内蒙古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支出比1997年增长1.5倍,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3.5%,家庭经营支出比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幅度高72.4个百分点。生产经营支出的过快增长直接制约了纯收入的增长。据统计资料推算,从1996―2006年,内蒙古农牧民由于化肥、燃料、农膜等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农牧民平均每年人均多支出28元。按平均每户4口人推算,一年每个农民家庭平均要多支出110元左右,以弥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从而使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因农资价格上涨少收入近30元,影响每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个百分点的增幅。
  从这十年的情况看,不同时期农资价格的上涨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九五"时期(1996-2000)生产资料价格相对平稳,价格涨幅偏小,每年因为化肥、农用膜、燃料等价格的上涨,使每个农牧民家庭每年生产费用支出增加20元左右,从而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因农资价格上涨少收入5-6元。"十五"时期(2001―2005)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涨,涨幅逐年加大。这5年中,每年因化肥、农用膜、燃料等价格上涨,使每个农牧民家庭每年多支出160元左右,从而使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因农资价格上涨少收入40元左右,影响每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个百分点的增幅。特别是2004年后,农资价格涨幅达到了这十年来的顶峰,2005年因化肥、农用膜、燃料等价格上涨,使每个农牧民家庭每年多支出200元以上,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因农资价格上涨少收入50-60元,影响每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个百分点的增幅。进入"十一五"时期(2006―2010)生产资料价格再次转向平稳,涨幅由高转低,2006年因化肥、农用膜、燃料等价格上涨,使每个农牧民家庭每年多支出不到5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三、对今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走势及对农牧民收入影响的判断
  1.农资总体价格将会呈现平稳略升趋向
  "十一五"后几年,内蒙古农资价格走势会承接2006年的平稳来势,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价格虽然还会有所上涨,但年环比涨幅趋于微小,基本维持在1-2%之间。今后抑制价格上扬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主要原材料的石油价格趋稳,甚至会出现价格下降的情况,成本推动农资涨价的力量会有所减弱;二是国家对农资流通领域的监管仍然不会放松,因此商贩通过不规范经营行为赚取超额利润的倾向会得到根本的抑制;三是通过这些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价位已经达到或接近了农牧民可接受的限度,价格上升空间已经十分狭窄。
  另一方面,推动农资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农民在国家增收政策的感召,以及在快速转热的粮、油市场的驱动下,带来了农民不断高涨的种粮积极性和热情,这必然会使农资需求旺盛,价格稳步走高。
  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我们认为今后农资价格变化将会取决于抑制因素和推动因素这两个方面作用力的此消彼长。从目前的趋向看,抑制因素似乎略占上风。
  但是,这种状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以石油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还存在较大的变数,这会是未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的关键所在。从国际市场看,原油价格短期虽然会有波动,但是长期总体供求还是要保持平衡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国内油品市场真正打破垄断,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体系的程度,只有真正建立了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体系,才能保持生产资料源头油价的稳定,消除或减缓成本推动因素的作用。
  2.不同农资品种价格走势会各有不同
  今后化肥、种子、农用油价格的走向会继续主导农资价格变化的总趋势。这三种农资价格走势也会呈小幅上扬的状况。其中化肥和农用油,由于货源充足,不会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大波动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优质种子会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会出现一定的货紧现象,价格上涨相对较快。饲料价格变化会与粮食价格基本同步。而农业机械由于受收入、维修费用、然油价格、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加上近年来农机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跨地区服务的涌现等因素影响,其需求日渐平淡,价格近期难有起色。
  3.农资价格走向对今后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如果今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每年以1-2%的涨幅变化,同时内蒙古农牧民今后保持现有生产规模。则每年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每年因价格多支出6―12元,这样农资价格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比较微小。近几年农民生产规模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速度比较缓慢,增幅每年在5%以内,把生产规模变动因素考虑在内,则每年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每年因价格多支出的费用就会达到20―25元,虽然对人均纯收入产生了一些影响,制约收入增幅不到1个百分点,但无论和2004、2005年相比,还是和今后农牧民纯收入强劲的增长势头相比,还是构不成实质的制约作用。
  因此目前及今后的几年,比较有利于农业生产,农民应利用并抓住这个机会,积极投入,争取开创农业生产的良好局面。
  各级政府部门应站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密切关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动向,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切实解决农民的经济负担。
  首先,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在不断增加加对农民生产经营进行相应补贴的同时,努力扶持本地农业资料生产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尽力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自给的同时,石油等原材料生产经营部门,应打破垄断,保障原材料定价合理,供求平衡。
  其次,应进一步巩固国有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尽力发挥自身在资金、市场份额、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国有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也要努力练好内功,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切实贴近广大农民群众展开经营和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活动,尽最大可能地疏通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使农民群众都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
  第三,各级工商、物价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力度,一是要严格守住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准入关,坚决不能让资质不够、信誉不高的企业从事农资的经营。二是严格执法,不遗余力地打击不法商贩哄抬价格、掺杂使假的行为,不断净化农资市场。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相关信息
  ·内蒙古农资价格变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不容忽视 (2007-4-18)
  ·湖南农资市场仍待规范 (2007-4-18)
  ·唐山加强农资价格监管 (2007-4-18)
  ·农资价格上涨制约河北农民增收 (2007-4-17)
  ·一季度江苏农资价格上涨2.3% (2007-4-16)
  ·农民春耕诉苦:农资“没有不涨价的” (2007-4-16)
  ·江苏农资产品质量状况总体稳定 (2007-4-16)
  ·浅析尚需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减免税政策 (2007-4-13)
  ·三亚:今年农资市场预计购买量增价跌 (2007-4-12)
  ·黑龙江省农资市场联合调查 (2007-4-12)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