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山东口岸进口肥料144.8万吨、价值3.3亿美元,比2005年分别下降39.4%和38.6%。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一般贸易为主要进口方式。一般贸易方式进口肥料121.3万吨,下降41.8%,占山东口岸肥料进口总量83.8%;保税仓库方式进口23.5万吨,下降23%。
二是进口主体主要集中在集体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进口75.9、55.5万吨,分别下降42.7%、34.1%,合计占进口总量的90.7%;私营企业进口7.6万吨,增长7.6%;外商投资企业进口5.8万吨,下降62.6%。
三是进口肥料主要产自东欧和北美国家,自非洲国家进口猛增。山东口岸肥料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东欧和北美,自白俄罗斯、俄罗斯分别进口41.4、39.6万吨,分别下降34.2%和39.3%;自美国、加拿大分别进口26.5、10.1万吨,分别下降37.35%和73.2%;自非洲国家摩洛哥进口10.9万吨,增长1倍。
四是氯化钾、化肥进口下降,硫酸钾进口大幅增长。其中氯化钾、化肥(包括氮磷钾复合肥和磷酸氢二铵)分别进口84.9、54.4万吨,分别下降47.3%和25.4%;硫酸钾进口5万吨,增长52.5%。
据介绍,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自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肥料批发和零售业务全面对外资开放。我国将逐步取消政府干预保护性措施,减少对肥料市场价格的直接干预,转为由市场调控价格。对于国内肥料企业而言,面对供过于求的市场局面,同时还面临着外资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国内肥料企业应尽快加强内部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改进工艺水平,充分做好与国外同行同台竞技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