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建兴华农林技术高新研究所和罗源县科学技术推广站共同开发的滩涂米草除控剂日前通过了国家海洋局闽东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浙江医科大学等部门的技术鉴定。
滩涂米草俗称“大米草”,原产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因具有促淤造陆、固土绿化等作用,被一些国家广为引进。我国1979年从美国引进,1980年于福建罗源湾一带试种成功,之后便在沿海地区广泛推广。10余年后,由于“大米草”的大量种子随海潮漂流,遇湿地即成活,迅速侵吞了大量沿海滩涂,使许多滩涂成了“草原”,在国际上也没有办法可以根除。目前,我国沿海北自辽宁省盘山县,南至广东省电白县“大米草”面积已达5.6万公顷,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扩展。“大米草”在滩涂的疯狂生长使鱼类、蟹类、贝类、藻类等生物丧失生长繁殖场所,水产资源成倍锐减,海洋生物多样性剧降。同时,由于大量根系和种子枯烂海中,使海水水质变劣,助发赤潮。据统计,仅闽东一带因此每年给渔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在4.64亿元以上。
经权威部门鉴定,此次开发的滩涂米草除控剂采用最新化学配方与助剂,能使“大米草”快速吸收,达到灭生效果。使用后无化学残留,不影响滩泥土壤成分和海洋生物环境。采用该技术治理“大米草”每亩成本760元,经估算,灭除福建省“大米草”需花费1.6亿元,而治理后的次年开始,滩涂每年产生的产值将在6.3亿元以上。 作者:邱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