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24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农业航空技术会议在北京召开,罗锡文、汪懋华等13位院士,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李伟国以及来自农业航空领域300名代表齐聚一堂,探讨航空植保产业走势。专家在会上呼吁,中国航空植保行业起步晚、发展快,应尽早出台相关行业标准,从而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李伟国表示,农业航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特别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部编制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业航空作业面积明显增长。今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将扩大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允许在适宜地区开展植保飞机的购置,同时也与民航总局等有关部门一起加紧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规章。目前,中国农业航空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装备水平、应用服务能力、安全管理和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这一观点得到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认同。他认为,中国的农业航空植保技术健康发展还需从管理、模式、标准、创新、应用和政策等6方面进行突破。罗锡文表示,中国市面上植保无人机品类非常多,以药液载重量为例,从4公斤、10公斤、30公斤到100多公斤不等。国内1200余家无人机生产企业,以每家生产2种机型来计算,市场上无人机种类就非常复杂。中国发展无人机采取哪个载重级?采取什么模式?如何保证作业质量?应该成为企业和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不仅是生产方面临这些问题,在使用端,也存在乱象。记者采访了黑龙江哈尔滨农博士农药公司总经理程川金,作为基层飞防服务组织,程川金团队从事飞防服务近4年,他现在明显感受到飞防服务发展的瓶颈。他介绍,目前在东北经常会出现收费5、6块钱一亩的飞防队。这些飞防队以低于成本线以下作业,效果无法保证,也扰乱了市场。面对这些问题,程川金表示,目前飞防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规范和标准。
罗锡文院士还透露,中国航空植保行业相关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规范,实现政府对农业航空产业技术产品质量和作业安全的有效监督,才能确保农业航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可以预见,植保无人机行业野蛮生长时代已经过去。航空植保市场在不断变大,行业门槛也在不断提高。随着标准的出台,一批小规模的企业和服务机构或将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