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上市公司年报出炉,他们盈利水平都不约而同下滑。其中史丹利2016年净利润同比下跌17.34%;金正大2016年净利润同比下降了9.65%;芭田股份2016年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1.83%。其实不仅是上市公司,在对普通企业成本利润监测中也可发现,近两年复合肥生产企业的利润率不断降低。以45%cl3*15为例,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的企业毛利率数据显示,复合肥企业利润不足10%,大多维持在3%-6%(如下图)。
在整个化肥产品中,复合肥利润还是相对比较有“保障”的,但近两年复合肥企业的利润也在一步步被蚕食,那是谁动了复合肥企业的奶酪呢?首要原因是复合肥的原料淡季涨、旺季跌,造成备料贵、出货贱(如图2)。以冬储行情来看,2016年11月、12月是复合肥企业冬储备料高峰,但价格一直在上涨,从而促进了成本的增加;但从2月份左右开始,原料陆续进入下滑通道,尤其在3月份、4月上旬,部分产品跌幅加大,而此时复合肥还尚未到销售终端,价格就不得不跟随下跌了,这就造成了“高进、低出”,企业的利润也就“难保”了。
另外就是季节推后和资金压力增大。众所周知,大多数复合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预收和银行贷款;但2016年化肥行业被银行列入信贷压缩退出行业,原则上不断收回贷款,限制企业再贷款数量。另外不知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经销商、下游提前备货、提货积极性降低,即便有经销商提前打款,但提前提货积极性也大不如以前,“市场不动”成了新的代名词。这不仅增加了企业资金运作压力,还增加了企业库存等操控风险。
再有就是产品同质化,加剧了价格竞争。从我国现有的复合肥生产工艺来看,以滚筒、氨化、氨酸、高塔等为多,其中滚筒工艺占比较大;从产品方面来看,以常规复合肥为主,新型肥占比较小。主要原因是准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建设费用少,从而导致了装置盲目上马,全行业产能的过剩以及产品同质化的加重,进而加剧产品价格的恶性竞争。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曾称,当前化肥需求量在下降,价格也在下降,企业亏损已经成为常态。复合肥作为化肥的一种,也难以独善其身,企业的这块奶酪已经越来越小。在当今市场的新常态下,复合肥企业想要走出困境长期生存,势必要进行转型升级。国内大型复合肥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迈出了改革发展的步伐,中化化肥今后一段时期将专注于下游分销网络的建设,云天化表示将着力于市场开拓、组织优化、裁减冗员以及发展新型肥。对于其他大多数肥企业来说也要尽快行动起来,找准自己的位置,寻求新的出路,靠这块即将消失的奶酪会被慢慢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