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农药市场 > 正文

造假手段“创新”谁帮农户辨假?


农资网 2017年3月17日 18:36 来源:农资导报

又到一年打假时,农资打假打了近30年,年年有农户被忽悠,究其原因在于,农资造假在不断“创新”。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唯有不断见招拆招,才能避免上当受骗。关于造假,笔者总结了3个特征,与读者共享。

特点一,造假方式更加“高精尖”,实力不容小觑。近期,最轰动的打假案例应该是宁波警方2016年破获的“特大跨境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农药大案”。该案涉及范围大,警方在国内共捣毁制假生产窝点3处,缴获制假农药灌装机7台,摧毁制假生产流水线9条,查获假冒美国“杜邦”、瑞士“先正达”等国际品牌农药共6个品种25余吨,仅“氯虫苯甲酰胺”农药原药6.4吨,涉案犯罪金额1650余万元。据介绍,查获的作案者是高学历、高智商嫌疑人,不仅在国内有窝点,并且在境外经营多年,售假辐射东盟全境,侦缉过程堪称农资打假界“湄公河行动”。尽管这样的大案要案只是个例,但总体来说,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有在产品中添加隐性成分的,有改变有效成分基团的,还有包装以假乱真的……这样的产品往往防效差,耽误了治病、治虫,部分假冒产品即便效果上可以达到以假乱真,但是对于环境影响、残留等风险没有任何防范保证,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特点二,经销商逐渐规范,农资大市场成假货主力。笔者注意到,由于农药经营往往需要备案制度,也经常面临抽检抽查,近些年农资经销商顶风作案、铤而走险的比例逐年减小,但是在多地会出现农资大市场等鱼龙混杂的农药交易场所,小摊小贩无证经营,其中产品质量可想而知。据反映,目前网上一些渠道也出现了低价假冒产品,给打假也带来了难度。

特点三,种植大户投入越来越谨慎,零散小户无知者无畏。随着土地流转加速,种植大户越来越多。规模大了,往往投入时更加谨慎。尽管如此,我们也看到,很多种植大户并非务农出身,对于植保并没有基本的认知,容易上当受骗。在此建议种植大户在选择农资产品的时候,应多听多看,示范为先,科学选择。许多零散小户,仍然存在求便宜的心理,笔者曾经在陕西等地看到苹果腐烂病高发,究其原因,每年园主都会与同村人一道从农资大市场“团购”假劣农资,果树长势越来越差,最终产量越来越低。改变这些农户的不当行为,需要从扭转观念下手,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等多方努力。

( 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