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全国粮食产量约1/4的东北黑土区正面临严峻考验——黑土仍在退化!部分土壤有机质下降到“临界点”!黑土地全面呈现“亚健康”状态。最近,记者深入东北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采访时发现,支撑全 国粮食产量约四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正面临严峻考验。尽管国家去年在东北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取得成效,但仍有不少地区的黑土保护工作陷在尴尬之中 ——黑土持续告急,而黑土保护的直接主体当地农民和一些地方政府却并不太急。
隶属于绥化的海伦市是全国产粮大市,当地农业局土肥站站长王艳兵告诉记者,当地黑土有机质含量,已从30年前的5.8%降为现在的4%。有机质基本降至“临界点”,“再降庄稼就不好生长了”。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金德胜介绍,“当年这黑土一攥都能出一把 油 ,现在一攥连水都不出了。”
为加快黑土地保护,我国2015年启动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涉及东北四省区的17个县市区。但对于不少农民来说,保护黑土还是缺乏积极性。
据介绍,黑土保护很难一两年就见效。对于十年八年后的好处,农民虽然能意识到,但不愿考虑那么远,很多农民愿意把地里的秸秆直接焚烧,“省事省钱”。而黑土保护要求秸秆还田,需将粉碎的秸秆翻埋到30厘米以下,否则不腐烂的秸秆影响下年耕种。
施用有机肥和土壤深松深翻都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举措,但同样受制于成本,农民对此没有热情。
当前试点地区的黑土地保护,主要源于上层的推力。有干部坦言,有的试点县在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及相关工作衔接等方面都缺少整体设计,甚至还停留在单纯项目建设层面,争来项目资金,把钱花完就拉倒。
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黑土地保护已处在十字路口,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黑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质下降情况将继续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