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5月19日,由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磷化工分会主办的“2016年中国磷化工产业发展大会”在南宁举行,会议定位“创新、精细、绿色”,围绕行业去产能、调结构的创新方式,研讨了“十三五”期间的磷化工产业发展。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李勇武、工信部产业政策司梅葆祖处长、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会长王孝峰、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修学峰、《磷肥与复肥》编辑部主任刘丽以及云、贵、川等地磷化工协会领导出席会议,华南农大教授张承林、华中农大教授吴礼树、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叶丽君等专家参加会议。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会长陈国福主持会议。大会围绕磷化工产业发展的新举措,共商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会议承办方广西磷化工行业协会会长、广西越洋化工实业集团董事长林明以及总裁林珊女士,广西越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云彬、技术总监印华亮和企业代表150多人到会探讨行业热点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渐弱、价格走低,特别是在国内去产能、削库存以及传统磷肥“改性增效”的背景下,出口型、资源型企业开始重新布局发展战略、规划市场资源。其中,部分企业先行转战国内农业、农资领域,发力水溶肥、液体肥市场,新布局引发的新一轮竞争或将促动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大体量转型搅动行业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磷化工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产业体量大、转型任务艰巨。会上,代表围绕当前磷化工产业形势以及转型思路、转型方式进行了研讨。
李勇武会长从行业重要性、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等方面肯定了行业发展成就。他说:“2015年磷肥产量1795万吨,磷化工产品产量达到1600万吨。”同时,装备设施、选矿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可以说,中国的磷化工行业“量增加、质提高、结构调整和布局发生了变化”。但是,行业也面临“同质化严重、去产能任务艰巨以及生态建设任务繁重、精细化程度亟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企业结构调整任务重,有很多“僵尸”企业甚至需要考虑“安乐死”。
在去产能的背景形势下,供给侧改革方式和产业政策备受关注。工信部产业政策司梅祖葆处长阐述了其核心问题:“供给侧改革的范围是供给方面,目标方式是结构调整,手段则是改革。” 梅葆祖指出,未来产业政策定位于弥补市场失灵,同时要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不是普惠性政策。产业政策重点是终端和结构问题,要由原来对企业过多地直接干预和选择性产业政策,转向普惠性以及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创造环境等功能性产业政策。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会长王孝峰明确指出:“石化产业面临的矛盾,首先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而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仍需进口。促进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摆脱对‘旧路径’的依赖,通过创新营造良好的供给侧改革。”但是,总的来看,“十三五”期间行业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深化,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新的增长点正在破茧而出。
“大家都关心在中国市场的机会。”HIS 化学公司高级分析师高峰阐述了中国市场的未来机遇。“产能过剩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全面过剩。中国消耗了全球过剩产能,中国经济放缓引发了全球过剩局面,这是大家都面临的难题。”他指出,我国磷肥占全球磷矿石消费53%、饲料占41%,工业磷酸盐占6%。作为消费大国,未来需求将由中国驱动,预计中国需求增长在2%-3%之间。
在会上,以色列化学工业集团中国公司项目与市场经理马歆茹女士主持了《东方农业与西方农业》话题访谈,受邀出席“越洋化工集团成立九周年”跨界盛宴的国内外代表参与访谈。会议期间,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尚建壮解读了《磷化工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南》,相关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磷石膏循环利用、低品位磷矿富化技术以及清洁工艺、尾气综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交流。
“三位一体”发力解困局
市场“胶着”令企业举步维艰,转型的同时企业仍寄希望于政策扶持。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化步伐逐步加快,政策之“手”已经逐渐转向竞争性鼓励。在本次会议上,大家对于行业困境、未来转型、创新方式等焦点问题的关注,最终汇集到市场理念、创新手段以及产业政策扶持。无疑,“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才是效益提升的契合点。政策能否撬动市场、企业能否经受市场洗礼,将检验政策、市场、企业之间的契合度。
王孝峰在行业发展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我国磷化工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不高,行业仍存在着生产厂点多、规模小、不集中、装置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行业发展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石化行业“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加大政策引导,鼓励发展规模经济、优势产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重点项目的培育和贷款支持,完善出口税收政策。李勇武补充说:“在产能过剩情况下,出口还是‘一条腿’、一个途径,尽管是临时性、权宜之计,还是要呼吁完善出口和税收政策。”但是,李勇武也强调,行业问题不可能靠微小变化改变格局。首先需要创新,以发展市场经济理念实现去产能化。
但是,未来决策部门的精准扶持,将改变“撒芝麻盐”式的行业政策布局。梅葆祖在阐述“产业政策要准”的问题时指出,“准”要体现在靶向上。他说:“鼓励政策要有,但是不能搞普惠性政策。”他说,国外重点鼓励公平竞争,其实鼓励政策包括公平竞争。同时国家应将能耗、环保、安全、卫生等因素通通吸收、细化到产业政策中来,作为重要的公平竞争依据,有依据才能做到监管。
越洋化工:“跨界”农业进行时
作为此次会议的支持协办方,广西越洋化工实业集团董事长林明强调,在水溶肥大力发展阶段,中国磷化工将迎来黄金10年机遇期。行业要从转变定位误区、认识误区入手,制定高标准、转变观念、改变发展模式等途径解困,特别是要由资源型工业企业向食品配套和农业跨界转型。
会议中,林明剖析了磷化工的定位误区给产业带来的制约。他认为,磷化工首先要由原来“两高一资”产品重新定位于国家食品安全的配套产品。其次,要定位于高品质,同时,行业标准导致的方向误区亟待改变。“未来,聚磷酸铵逐步将取代部分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在化肥‘零增长’形势下,取代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林明一语惊人。
他认为,广西磷化工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磷酸生产的“集散地”、磷酸价格的“晴雨表”,创造了磷化工的“新天地”。2016-2026年磷化工行业则进入一个新的黄金10年——转型、跨界、创新阶段,由精细磷酸向配套现代农业的水溶肥、液体肥跨界转型。林明在会上预言,广西将在3-5年时间内,达到100万吨水溶肥及100万吨聚磷酸铵液体肥的年产能。
作为磷化工企业迈出的转型之步,广西越洋化工实业集团“跨界”农业之举,格外引人注目。在“越洋化工集团成立九周年跨界盛宴”庆典上,集团总裁林珊女士在致辞中深情地说:“今夜我们欢聚这里,让我们带着最初的梦想,带着美好的愿望,开启一段精彩的‘跨界’之旅,见证一场跨界盛宴。”在庆典仪式上,广西越洋化工集团与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资源型、技术型、服务型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签约,诠释了越洋化工“跨界”的内涵。
据悉,广西越洋化工是国内首家开发出95%、105%和115%磷酸的企业,并拥有近万吨的磷酸储罐,并自主设计建设多条磷酸生产线,年总生产能力达 10万吨以上。无疑,国际型、资源型企业的强势跨界转型农业,将搅动行业新一轮产业升级,并带动产品品质、技术创新的全面提升。
会后,代表们参观了广西越洋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