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药
北京绿色防控体系:化学农药用量减少60%以上,农残合格率100%
“舌尖上的安全”日益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到底什么样的农产品才是安全的?安全的农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站长周春江说:“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植保工作开始,生产出安全的农产品是植保人的社会责任”。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北京植保站探索形成以检打联动监管体系、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绿控平台服务体系三部分构成的“全程绿色防控植保体系”。
农产超标,坚决销毁
农产品安全监管是农业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投入地里的农药”和“地里产出的农产品”是最关键的两个节点。
2012年,北京市农业局实施“检打联动”行动。“检”和“打”相辅相成:“检”即是对农药企业和经营单位,重点加大对生产企业和基层农药营销点的检查,从源头和应用环节控制农药使用。“打”即是对生产、销售假劣农药案件,采取强制停止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追查不合格产品源头、撤销生产、销售资质等手段,净化农药市场;对农产品农残超标案件,通过下发整改通知书、撤销认证资质、销毁农残超标农产品、典型案件移送司法机关查处等手段,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检打联动”有效地保障了老百姓的消费安全,但是生产者的病虫害防治和增产增收问题该如何解决?“‘堵’不是唯一的办法,‘疏堵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周春江一语指出植保工作的关键。
因此,在启动“检打联动”之后,北京市提出了以“非化学农药防治”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逐步引导生产者自觉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解决病虫害防治实际问题,走优质优价道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科学治虫,全程把控
北京市目前在释放天敌昆虫以虫治虫、应用生物农药以菌治菌的技术储备基础上,形成了以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等”非化学防治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充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理念,在准确进行病虫监测及时发布预警条件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植保工作重点也由“治”转移到“防”。
今年6月22日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发布了《北京市2015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农药与药械产品推荐名录》。《名录》推荐了41家企业94种产品,其中65%是生物农药、生物天敌和矿物源农药,在引导农民科学选用药、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按照“五有原则”,在全市择优筛选基地签约成为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进行“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集中示范推广。目前,北京市已建成51家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数据显示:示范基地实现了化学农药用量减少6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100%,蔬菜产品农残留检测合格率100%的目标,进一步推动了北京市安全农产品建设的进程。
优质农产品期待好价格
发现病虫害,用化学药剂防治一亩地只需十几块,而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先进设备、物资投入大,生产过程控制标准也高,生产成本会明显增加。成本高,卖价自然高,优质农产品相比较而言缺乏市场竞争力。
面对高成本、低卖量,有的基地想打“退堂鼓”。周春江认为:“这样的行为不可取,不能再走滥用化学农药的生产方式。要真那样的话,我们的生存环境、农田的生态环境将会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安全农产品将无从谈起。”为此,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建立了“绿色防控示范服务平台”,平台通过微信、微博、网站对消费者进行的宣传展示,让消费者体验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农产品。同时为了解决安全蔬菜与市民餐桌间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服务平台协助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与多家电商、零售网点等渠道合作,扩展基地安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三个体系合为一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的‘绿色防控植保体系’,通过源头控制农药使用量,生产中推广绿色防控,搭建网络产销平台,从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树农产品诚信产销体系,达到农产品优质优价。”周春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