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加入WTO的承诺,今年12月12日开始,中国的药品、农药和农膜市场开始对从事批发的外商投资企业开放。同一天,对从事零售的外商投资企业开放药品、农药、农膜和成品油市场,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与外资企业展开正面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农业发展给农资连锁行业提供的8000-10000亿的巨大蛋糕将会有人分食,而不再单一地由中国本土企业独享。不久前,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举办的“全国农资连锁经营战略发展研讨会”就在为中国农资企业寻求未来发展之路。 农资连锁经营在中国有它的成长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资连锁经营在全国大规模发展到近几年农资连锁经营发展异常迅猛。我国目前开展农资连锁的企业已近千家,连锁店达3万多个。 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处于摸索期的国家农资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和约束力存在一定的缺陷,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薄弱以及农资市场监管职能跟不上农资市场发展的速度,这些因素使农资生产企业进入门槛大幅度降低,农资生产企业数量激增、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导致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泛滥、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以及农资市场监管的混乱等一系列问题突出。 农资连锁经营组织形式从过去以供销社系统专营一统天下的局面,转成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分散经营的格局,由于转变速度过快,很多环节没有发展成熟就被一带而过,导致出现了很多妨碍农资企业正常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虽不至于危及农资企业的生命力,但一旦进入国际竞争中,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本土农资企业的致命弱点。 本土农资企业认识到这些问题存在也并非一时的顿悟,更多是由于长时间的养尊处优,忧患意识不强,造成了多数农资企业实力弱小、技不如人的现状。 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优秀的管理人才加盟、先进的经营经验做后盾,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的农资市场,通过合资和独资的方式,占领了部分我国处于技术空白的市场。于是就有专家指出,中国加入WTO后,农药、农膜和药品市场开放会对中国的农资市场在农资经营领域里的内资竞争、本土企业的购并高潮以及国内企业业态改造步伐加快这三个方面造成影响。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认为目前首要的对策是对现有的连锁经营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整合的要点,最重要的就是做大做强,把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入股、托管或是集体加盟的方法来进行整合,这会增加整个行业覆盖面和经营数量,同时会降低经营的成本,包括管理人员和经营费用。但是这种整合并不等于垄断,市场需要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系统相互竞争,抵制外资企业,增加市场活力。 面对压力,当企业将目光投向政府,期待政府扶持的时候,政府所能给予的回应只会是加强调控,因为一味的庇护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而且对本土企业明显的、带有倾向性的保护措施不符合WTO的规则和政府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