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2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 T996——2002
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Rules for production technique of pollution-free wheat
2002-12-20发布 2002-12-20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规口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跃星 谢卫平 王 权 曹凤臣 卢 红
DB22/T996——2002
无公害春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春小麦生产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无公害春小麦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l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要求
GB/T8321.1——8321.7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15798 粘虫测报调查规范
NY/T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
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农田灌溉水质量符合GB3095、GBl5618、GB5084规定,并按
GB/T8321.1——8321.7、NY/T496要求合理使用农药和肥料,产品中农药、重金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有害微生物的残留,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环节最大限度地控制化肥用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防止收、贮、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4技术要求
4.1生产地选择 无公害春小麦生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DB22/T946-2001的规定。
4.2品种选择 选择品质好、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质春小麦品种。如小冰麦33、丰强3号、丰强7号、白春5号、长麦7号、辽春9号等品种。
4.3种子质量及处理
4.3.1选种要求 选用经国家和省种子审定部门通过并符合标准、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种子。
DB22/T996——2002
4.4整地 在秋季深翻整地基础上,早春在土壤5cm处地温稳定通过0℃时可进行耙地、整地播种,要求做到土表细碎平整。
4.5播种
4.5.1选种 播前要精选种子、晒种,筛掉小、秕粒;做好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要保证不低于95%。
4.5.2种子处理 对有地下害虫发生的地块,用0.1kg50%的辛硫磷对水5kg,拌50kg种子闷3-5h。
4.5.3播种 播种一般在3月20日至4月5日,抓住冷尾暖头适
时播种及时进行顶凌播种。播种量要准确,一般公顷播量在260-300kg,以保证每平方米500-600株的密度;播种要均匀、一致,防止漏播;覆土要浅,以3cm左右为宜,并要深浅一致。
4.6施肥 施肥以增施有机肥为主,化肥施用应符合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施肥要农化结合,氮、磷、钾肥配施。一般公顷施优质农肥30-45m3,磷酸二铵150-200kg,
尿素250kg(尿素要求深施,做到与种子有效距离分开),硫酸钾45-60kg,可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耕层。
4.7田间管理
4.7.1水浇小麦的管理
4.7.1.1做畦修埂 播后根据土地平整程度做成宽1.5--2.0m,长10--15m的畦,畦埂底宽25cm,高15cm,畦内要水平,利于灌水均匀。
4.7.1.2科学灌水 一般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以灌四次水为宜。灌水量每公顷300-400m3,灌水时要确保质量,不得破畦串灌。除保苗水以外,若自然降水量分别达到40、30、20mm,对应的灌水期可以不灌水。
4.7.1.2.1保苗水 要急水缓灌,防止冲籽,灌水量以接好墒为目的,切忌积水和灌水不均。
4.7.1.2.2 二叶一心水 要灌透,达到畦内有水层。
4.7.1.2.3五叶一心水 要根据苗情、密度和天气确定灌早与灌晚,灌多与灌少。
4.7.1.2.4七叶水 此时已接近雨季,要看天、看地、看苗酌情灌水。
4.7.2压青苗 当幼苗二叶一心时,用“V”型镇压器进行压青苗。压青苗要遵照“三压三不压”的原则进行,即地干压湿不压;二叶期压拔节后不压,健苗压瘦苗不压。
4.7.3 追肥 麦苗长到2叶1心期时,如发现苗黄缺肥,可结合灌水每公顷追尿素50kg,不脱肥的地块不用追肥。
4.7.4防虫灭草
4.7.4.1防虫 在6月下旬左右、田内每平方米有5-7头粘虫在幼虫三龄前,可选用溴氰菊戊菊酯、灭幼脲、敌百虫等防治。防治蚜虫可选用抗蚜威、乐果等杀虫剂。
4.7.4.2化学药剂除草 防除杂草可选用禾草灵、氟草烟、野麦畏、苯磺隆等除草剂品种。
4.8适期收获 在蜡熟末期至完熟期,用联合收割机及时收获;在蜡熟初期至中期用割晒机或人工收获。
————————————
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编制说明
一、目的和意义
由于工业“三废”、城镇垃圾对麦田环境的影响以及农用化学品,特别是农药、化肥在小麦生产中的不合理使用,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一定污染,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一定威胁。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产品卫生质量标准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小麦产品的需要,增强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确保我省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重点。但由于目前我省尚无无公害小麦生产的行业标准,使其生产和管理缺乏依据,障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运作和发展。为此,制定吉林省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对规范和推广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加强无公害小麦生产的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各项指标确定的主要依据
本标准各项指标的确定是在国家现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以控制和减轻小麦生产过程中易在其农副产品及人体内残留,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质为重点,参照其它作物的相应标准和多年来小麦病虫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我省无公害春小麦生产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主要参考依据有《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要求》,《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粘虫测报调查规范》等。本标准的各项指标既参照了国内现有标准,又结合了我省生产实际情况,使其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有关技术准则的说明
本标准规定了我省无公害小麦生产的产地标准以及栽培技术要求,特别是根据国家对无公害食品的产地环境技术要求以及化肥、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结合我省近几年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经验提出了吉林省小麦无公害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要求,这将有助于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标准化操作与管理,对指导小麦的无公害栽培生产,减少乃至杜绝化肥、农药中有毒物质对小麦的污染措施进行了规范。
四、经济与社会效益
本标准的实施将对我省优质无公害小麦生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可有效地提高我省小麦的卫生质量标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对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确保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